有关同质化的技术博客


写了差不多快一个月的技术博客了,差不多基本都是原创,但是最终我发现这种文章鲜有人阅读,甚至自己都不愿意去重复阅读。而且如今ai趋向于发达你有什么技术难题,你只需要描述清楚他就能够给你想要的答案,现在个人博客真的一去不复返了嘛,真的有必要重复去造一些不同的轮子嘛,趋向于同质化,“技术教程”,“框架解析”等等内容虽然基础,但竞争激烈,这个值得我们一些技术博主深思,

个人技术博客该往何方

一项技术多人学习,写出来众多雷同的文章,但依然觉得这是所谓的原创罢了。只是停留在纸质上面,没有任何实践,最终付出的只一切都是徒劳的,并不会给你带来更多的收获。而且不能说百分之百,百分之八十所有的技术问题你都可以在网上找到一些优质的文章,甚至ai都有超过,所以我打算放弃更新一些技术文章,打算更换一条内容赛道,不想在卷一些所谓的"技术博客",甚至我有自知之明写不出一些对大家有用的技术内容,有的时候自己写的都不愿意重复阅读,自己都不愿意买单,又怎么会有人阅读呢,我整理了一些后续想写的一些东西 游戏、生活、汽车驾驶感受,情感共鸣等等,更新一些实用的,不在更新一些同质化的东西

写内容的最终目的是什么

核心逻辑价值交换目标闭环,通过我们自己的双手创造自己独一无二的东西切受别人喜爱,最终达到的目标是能够通过这些内容能够盈利,通过持续输出内容吸引精准受众,积累信任、关注度或影响力,形成稳定的用户关系(如粉丝、读者社群) 实现目标:基于积累的价值和连接,达成创作者的预设目标如盈利、个人成长、品牌曝光等 做内容也和开发app,game,最视频一样,每一个原创博主都需要有自己内在的东西,幽默、权威、能够带来情绪价值这是我们内容创造者所要围绕的,只写一些自己想要写的,受众的永远只有自己

不感兴趣的东西有必要坚持嘛 这些情况,不必强迫自己 “硬扛”

但坚持并非盲目固执,古人也提醒我们 “过犹不及”“知止而后有定”。如果一件事长期消耗精力却毫无价值,过度坚持反而会陷入内耗。

若它是 “无意义的执念”:比如为了迎合他人期待而做的事、与自身目标完全无关的琐事,或者明显超出能力范围且无法带来成长的挑战,此时 “不感兴趣” 可能是内心在提醒你及时止损。正如古语 “大丈夫有所为,有所不为”,懂得取舍,才能聚焦真正重要的事。 若它是 “可以转化的起点”:有些 “不感兴趣” 可能只是缺乏了解,而非本质排斥。比如一门新技能、一个陌生领域,初期的枯燥可能是因为尚未入门。此时不必急着放弃,不妨试着用 “循序渐进” 的方式探索 —— 先设定小目标积累成就感,或许会逐渐发现其中的价值,兴趣也会随之而来。

坚持的核心是 “价值导向”,而非 “兴趣绑架”

古人云 “凡事预则立,不预则废”,判断是否该坚持,关键看这件事是否与你的长期目标、核心价值相关:若有价值,哪怕暂时无兴趣,也值得用理性驱动坚持;若毫无意义,再 “咬牙” 也只是自我消耗。真正的智慧,是在 “持之以恒” 的韧性与 “审时度势” 的清醒之间,找到平衡。总结一句就是得挣钱

我们应该写一些什么东西

作为内容博主,我们第一我们要让读者感到有用、有趣、有价值,能够真正帮助到大家,能够找到市场所需要的,通过自身的优势不断去优化某一个主题,细化一些有价值的东西,能够给大家更多的建议,读者愿意关注你,要么是你帮他解决了问题,要么是你让他感受到了共鸣,要么是你带他看到了新的世界。不必追求 “什么火写什么”,而是找到 “你能做好、读者需要” 的交叉点,用持续的真诚和价值输出,自然会吸引同频的人

  • 去同质化

    • 拒绝模仿,敢于说真话实话,避免前篇一律
    • 挖掘有价值的,能够无法替代的(但这个确实很难)
    • 独特的视角:比如同样讲历史,有人专注 “小人物的历史细节”,有人擅长 “用经济学解读历史事件”;
    • 稀缺的经验:比如职场博主分享 “95 后大厂裁员后的自由职业转型”,而非泛泛而谈的“职场生存法则”;
    • 个性化表达:比如用脱口秀风格讲科普,用日记体记录旅行,形成独特的内容标签。
  • 差异化

    • 比如我们国内的瑞幸,为什么它能够脱颖而出,第一 价格优势同样的价格它能够比所有现磨的咖啡便宜,第二它能够找准年轻人所喜爱的东西,第三 便捷不管是app+小程序+美团等等都有他的身影 第四 咖啡确实做的可以这个是核心最重要的,而且他能够通过不同的水果搭配出不同且受人喜爱的饮品
    • 简单来说,“差异化” 的终极目标不是 “和别人不一样”,而是 “让别人需要你、选择你,且难以用其他对象替代你
  • 兴趣匹配

    • 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参与的是最多的,实践检验最多,表达出来的东西更多,也更权威
  • 用户导向

    • 比如说市场调研,了解市场需要什么,而不是自己想写什么就写什么,即便能够写出来只有自己阅读,我觉得是没有价值的,也不适合投入市场
    • 比如说制作一杯咖啡点单–>制作–>递交,只是的一味按照流程这就是非用户导向
    • 提前考虑需求:菜单上标注 “低咖啡因可选”“热饮可做温的(适合小孩)”;
    • 关注体验细节:看到带小孩的顾客主动提供宝宝椅,打翻杯子后先递纸巾、帮忙清理,再说 “没关系,我们再做一杯”;
    • 甚至主动服务:老顾客来的时候记得 “您上次点的冰美式少冰,今天还是一样吗?” 核心是:不仅满足 “喝咖啡” 的需求,更让用户感受到被重视和舒适

结语:在热爱与价值的交汇处,重新出发

一个月的技术博客创作,更像一场清醒的自我对话 —— 当发现内容陷入同质化的内卷,当意识到连自己都不愿重复阅读的文字难有生命力,当看清 AI 时代 “重复造轮子” 的性价比之困,这份反思本身,就是创作者最珍贵的成长。

其实,内容创作从不存在 “一去不复返” 的赛道,只存在 “是否与自己同频、是否与用户共振” 的选择。技术博客的竞争红海,恰恰提醒我们:真正的内容壁垒,从来不是 “写什么领域”,而是 “用什么姿态去写”—— 是盲目跟风追逐热点,还是沉下心挖掘自己真正热爱且擅长的价值;是满足于表层信息的堆砌,还是用独特的视角、真实的体验、真诚的表达构建差异化认知。

你选择转向游戏、生活、汽车驾驶感受与情感共鸣,本质上是在回归创作的初心:写自己愿意反复打磨的内容,做能与同频者产生连接的分享。就像瑞幸用 “高性价比 + 年轻态体验” 开辟差异化路径,好的内容也从来不是 “全能选手”,而是 “精准匹配”—— 匹配你的热情,匹配用户的真实需求,匹配那些 AI 无法替代的 “人的温度” 与 “独特经历”。

坚持的意义,从来不是在无意义的消耗中硬扛,而是在认清方向后,带着对价值的敬畏、对兴趣的热忱重新出发。未来的日子里,愿你在新的赛道上,既能用 “用户导向” 的清醒捕捉需求,也能用 “兴趣驱动” 的真诚打动人心,让每一篇文字都成为连接热爱与价值的桥梁。毕竟,内容的终极答案,永远藏在 “你真正想写” 与 “别人真正需要” 的交汇处。